道教斋醮科仪之完整程序,其组成要素详尽呈现。
道观举办斋醮科仪,需经建坛、陈设供品、诵经忏悔、踏罡步斗、掐诀念咒等环节,其中道士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。他们负责完成所有仪式,共同构筑起完整的斋醮科仪。今将道教斋醮科仪流程及组成要素一一道来,其中“醮坛”为仪式之始,乃筑土为台,用于祭拜天神与祖先。
《道书授神契》载:“古时祭祀必设坛,州郡社稷坛继之。古有言:坛无屋盖,野外之古醮坛。今坛设屋下,从简矣。”此言古代醮坛,初为露天,后移至殿内。斋醮形式各异,坛之规模亦不同。大型斋醮,坛数众多,主坛称“都坛”,余者称“分坛”。如1993年9月北京白云观“罗天大醮”,供奉千二百神位,设都坛、皇坛等,诵经拜忏,香灯日夜供奉。全真派坛称“混元宗坛”,用“道经师宝”印;方丈戒坛名“玄都律坛”。正一派坛称“万法宗坛”,用天师印,沿袭至今。
1、在醮坛之上,必备的设施与器具一应俱全,包括但不限于:,
供器系列:包括香炉、烛台、花瓶、香筒等精致器具。
供奉之礼,包括香、花、灯、水、果等五种供品。
道教法器繁多,主要分为两大类。一类旨在敬奉神仙、瞻仰祖师,以及用于驱邪避恶,包括朝简(圭简)、如意、玉册、玉印、法剑、令旗、令箭、召遣神将之令牌、桃木法尺(天蓬尺)以及镇坛木等。另一类则是各式打击乐器,如铙、铛、镲、铃、鼓、钟、螺、磬等。
幢幡构造独特,顶部设有宝盖,并配备执杆,便于手持。而幡身则无盖,通常用于悬挂。
符简:即黄表纸符。
章表:即表文。
法水:净坛用水。
手炉,亦称柄香炉,专为手持使用而设计。
2、于醮坛科仪之中,蕴含着独到之运作与形式。其外显者,如咒诀罡步、香赞礼表等;内含者,则包括存想运讳、叩齿集神等修为功法。以下简要阐述之。
咒语,乃与神灵沟通之言语。古时“咒”与“祝”同义,常以“急急如律令”作结。念咒之功效,可请神降临,驱除邪恶,守护生命,保障周身安全。
诀,乃手指依照特定手法盘旋捏掐所形成的图案,此过程称为掐诀。掐诀之术,能通真驱邪,役使神将,治理事务。各神明各有其独特的诀法,诸如灵官诀、斗姆诀等,各具特色。
步法,即踏罡步斗,源自夏禹,故亦称“禹步”。其中,“罡”寓意天罡,“斗”象征北斗。在高功坛场之上,以方丈之地模拟九重天,依星辰斗宿之位踏步,便能神游九霄,向天启奏。罡步种类繁多,如三宝罡、二十八宿罡、交泰罡等,各具独特用法。
灯,乃醮坛之上,坛场灯烛之仪式元素。起初,它独立成仪式,后融入其他仪式之中。其功能,上照天庭,下达地狱,超度亡灵。因此,人逝之后,必“法天象地,燃灯告符”,以求“超脱苦难”。
道教的醮坛仪式中,礼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,俗称“叩头”、“作揖”。无论道士或信众,无论在宫观内外,面对神像,皆需礼拜,此乃信教之根本。初入道门者,必先习礼拜,称之为“过叩头关”。礼拜之法有四:稽首、作礼、遵作与心礼。
道教醮坛上,诵经仪式最为常见,意指吟咏经文。初涉此道,必先掌握诵经技艺。诵经形式多样,既有个人独诵,也有集体合唱;有经文一遍而过,也有反复吟诵。其诵法亦丰富,包括心诵、形诵、神诵、心祝、密祝、微祝等。诵经之功效,上可消弭天灾,守护帝王;下可驱除毒害,惠及万民,生死攸关,福泽深厚。
步虚曲,乃坛上讽诵之曲调,其声悠扬,如众仙踏虚而行,故称“步虚声”。据此曲填词,便成“步虚词”。此曲吟唱,旋律优美,内涵丰富,杜甫曾赞曰:“此曲天上应有,人间难得几回闻。”
冥想之道,简称“存”,乃道教修炼之核心。需闭目或微闭,内观事物或神灵之形态与动态,以凝聚心神,摒弃杂念,步入人神交融之境。道教认为,若行斋醮而不晓存想,则无法与神明沟通,斋醮之意义亦随之丧失。存想对象涵盖广泛,诸如天象、景物、人体与神灵,多由师徒秘传。
叩齿,乃上齿与下齿相碰,旨在聚神驱邪。此法通常分为三式:鸣天鼓(左叩)、击天磬(右叩)、鸣法鼓(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)。左叩用以应神羔,击幼天门;右叩则用于制伏驱邪;鸣法鼓则用于通真格上帝,常用于朝奏(详见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)。
进表仪式,即道士呈递青词表章于天庭的庄严仪轨,亦称“上表”。其流程包括启坛、请圣、拜表。依据神位之尊卑,进献方式各异:对道教最高神祇,称之为“上大表”;对一般神祇,则称作“上疏”。仪式终了,将表文焚化,此举名为“化表”,旨在将祈愿送达天庭,以祭告上苍,期盼众圣降临坛场,赐福增寿,先灵得度。
炼度之道,以符法感召鬼神,达至超度之境。炼者,以真水真火炼化亡灵之魂;度者,修持斋戒,超度幽魂。此法功效显著:“生人服用符法,可焕发神采;鬼神得之,亦能得度化。”(详见《上清灵宝大法·水火炼度品》)。
施食,道教仪式中一重要环节,又称“斛食”或“赈济”,民间俗称“焰口”,意指设斋供食,以超度亡灵。道教早期未行此礼,南朝刘宋时期始现雏形,至唐朝已颇具规模与影响力。宋元时期,以斛盛米饭施食,得名“斛食”。直至解放前,部分宫观仍保留此传统。施食之际,需运用“祭炼”之法,高功存想,以神力超度鬼魂,助其早日升天,脱离鬼道。
散花仪式,作为道教醮坛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它将坛场转化为仙境瑶台,让人仿佛置身于神仙降临的圣境。此仪式寓意着对神仙的崇敬与醮坛的神秘化,故而以散花作为赞颂神仙与转化坛场的重要环节。与佛教抛洒鲜花不同,道教的“散花”实则是一种颂唱,由此衍生出众多散花词,形式多样,以五言、七言诗词为主。
化解冤仇,释然心结:冤结之谓,乃人间诸多人际纠纷,导致阴间诉讼纠缠、人鬼相牵,阴鬼受苦,阳世受罚。需借助科仪与符咒,化解冤仇,以期阴鬼得道升仙,阳世安宁。
化坛卷帘之仪:化坛,是将坛场幻化为仙境般的瑶坛,呈现神仙之境;卷帘,则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,倾听高功法师陈述奏疏。此仪式常以化符、唱赞、存想等方式进行,其中蕴含“倒卷帘”之韵。
启师与谢师,乃是对三师之礼。三师包括度师、籍师与经师。在道场开坛之际,高功恭谨对师坛,启奏三师,祈求庇佑,此为启师。而当坛事结束,下坛之际,必行礼以谢三师,以示铭记师恩,此为谢师。

最新文章
最新文章

热门阅读
热门阅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