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超度法会常规流程详解,法事具体步骤包括哪些?
道教超度仪式极为庄重而严谨。通常此类仪式需精心筹备,并由资深高功法师主持,流程亦颇为繁复。以下将详细介绍道教超度法会的常规流程及其具体步骤。
什么是道教的超度
道教之超度,又称“度亡”,内称“炼度”,乃道士以诵经或行法事,助亡者减轻地狱之苦,解脱幽冥之难,以期早日升入东方青华极乐世界。在道教信仰中,超度即法师内修,与祖师或神灵相连,拯救阴间或人间游魂,借助神灵之力,愿亡魂速登极乐。此法常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。
道教超度法会流程
发城隍牒科仪
道教于大型超度施食道场放焰口之际,必行发城隍牒科仪。此仪旨在通知境内城隍土地,敬请其监督发放牒文,调度属下神司,共同遵从符命,引领亡魂众生至经坛,共赴受度之会。
摄召
摄召,亦称召请亡灵,此观念源远流长。早在《楚辞》中,便有招魂之举,初民登高呼号,便是此意。人心良善,若被情欲所困,死后难返天地之顺,魂魄便飘荡不定,陷入迷茫。因此,需以神虎追摄,神幡招魂。道教《灵宝玉鉴》中的《三元都部符》,即今之摄召科《歌斗章》所载符咒。行摄召科仪者,需以元神照亮地府幽暗,方能将亡魂招引而来。
安灵
安灵仪式为召唤的亡灵赋予恰当的居所与精神空间,彰显其真实存在,这体现了古代灵魂不死的信仰。祖先崇拜与灵魂不死的宗教信仰,构成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。考古发现,早在约1.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,便有埋葬死者的习俗。在山顶洞遗址的下室,出土了三具可辨识的遗骨,包括一位老年男性、一位中年妇女及一位青年妇女。这些遗骨及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,并伴有生产工具等陪葬品,如红色石珠和穿孔兽牙等装饰,揭示了祖先崇拜与灵魂不死观念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初步形成。
济孤
孤魂即道教崇奉的鬼王之灵。太乙救苦天尊在地府化身鬼王,尊号“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由大帝”。阳间举行超度仪式,困于阴间的恶鬼魂魄争相抢食,秩序大乱。天尊化身凶猛鬼王,以镇摄群鬼,维护秩序。道教《施食科仪》中,除设法台、灵坛,更需设香案,供奉鬼王大帝神位。
渡桥
此乃常规度亡仪式之一。南宋炼师金允中提出,渡桥仪式源远流长,自古代便已流传,后世方始盛行。道教视渡桥为仙界与阴曹的必经之路,桥端桥尾均有神官与狱卒守护,威严不可侵犯。亡灵渡过此桥,便意味着脱离幽冥,踏入仙境。渡桥仪式由金桥、银桥两部分构成,因地域与教派不同,传桥形式各异,以下两种格式尤为常见,场面亦颇为壮观。
择一空地,中央置八仙桌,两侧摆放板凳,相距三米。以白布连接桌凳,构成长桥。复以黄布覆盖,两端固定,并装饰牌坊、栏杆。桥上贴金银榜文及《灵宝升度法桥真符》。金桥渡后,撤去黄布,现白布,依序进行银桥仪式。另法,以二十四尺白布搭建长桥,一端连灵堂,一端接法台,桥上设亭、栏,似人间桥梁。灵坛端设“度魂车”,载灵牌,由高功师操控,自由往来。
沐浴
《灵宝玉鉴》阐释,为亡魂沐浴、更衣,实因生计所迫,身受饥寒之苦。若神无衣食,则何需此物?教之如此,乃因死者生前业障,难以自悟,常怀衣食之念。故以黄华神水洗去旧染之污,以冥衣法食解其饥渴之苦,再使之闻经听法,炼化重生。沐浴、更衣,加持法食,皆为破除死者妄念而设。
朝参
“朝参”寓意亡魂对三宝众圣的朝礼,经“摄召、渡桥、沐浴、更衣”等仪式,亡魂身着七宝彩服,化身法身。然六根未净,八识牵缠,虽离尘脱垢,仍徘徊不前。欲入诸天圣境,须借助三宝威光。经云:“传金口戒言,佩丹文简箓。”未祛宿障,恐难悟至言。依三宝威光,忏六根罪累。谁识前身后身,光明不昧非凡人。今悟虚空界,挥手谢俗尘。
施食
引领亡魂至真境,复安其灵,恭请亡灵归位,参与施食科仪。此“施食”仪式,亦称“斛食”,今多称作“焰口”,乃道教普度幽魂之要典。道教施食仪式,早在唐代便在社会中广为流传。
进行“施食科仪”时,须构筑“法台”,亦称“焰口台”,即设立祭坛。法台分为三清座、五老座、七宝座、九天座、救苦座等,坛场中央即为法台,左侧为孤魂案,右侧为鬼王案。以三清座为例,主坛上设有高功都讲监斋三师法座,所设法物包括朝简、如意、令牌、镇木、灵幡、帝钟、水盂、米盂、香炉、烛台等。

最新文章
最新文章

热门阅读
热门阅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