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孤魂野鬼的超度是否必要,举行无祀孤魂的超度法事又有何意义?
孤魂野鬼,乃是无主祭祀之幽魂。通常因无嗣或葬身荒野,无人收殓与祭拜。皇帝,尊为天子,依《周礼》规定,天子祭拜天地,诸侯祭拜封地之山川。孤魂野鬼似乎无需皇帝亲祭。那么,道长是否需超度这些无祀孤魂?接下来,我将探讨道教孤魂野鬼是否需要超度,以及无祀孤魂超度法事之必要性。
明朝对无祀孤魂的超度政策
《大明会典》载:“岁岁春分清明、秋至七月十五、冬临十月一日,各府州县祭奠无祀鬼神。坛设城北郊,府州称厉,县邑亦称厉。祭品牲畜以羊豕各三,米三石,香烛酒纸随需而用。”
大明朝每逢清明、中元、寒衣三节,派遣官员祭拜无祀鬼神,此仪式称为“祭厉”。朝廷下令,各地官员按时举行祭祀。京师举行泰厉之祭,王国设国厉之祭,府州行郡厉之祭,县邑有邑厉之祭,乃至一里之隔,亦各有乡厉之祭。旨在神灵依人受祭,人敬神明,恪守礼节。此祭典为明朝国家祭祀之一,京兆尹主祭京师,府县官员负责地方祭祀,彰显天子仁慈。
《礼记》有言:“生养须遵礼,丧葬亦须礼,祭祀亦莫能外。”明代创设养济院,旨在赡养孤寡老人及遗弃幼童。自宋朝始,朝廷设立漏泽园,专司收葬无主骸骨。如此,百姓得以生有所养,死有所安。昔日修行者外出云游,携三宝:引磬用于诵经,蒲团可坐可憩,方便铲则兼具掩埋秽物、保护环境与埋葬鸟兽尸体之用,以养慈悲之心。
《大明会典》载:“国初设养济院以安无依者,立义塚以葬枯骨。历代广施仁政,设有惠民药局、漏泽园、旛竿蜡烛二寺。此外,不时施以米粮、棺木之助,福利之丰,不胜枚举。”可见,彼时国家福祉颇丰,养济院似今日孤儿院与养老院,惠民药局可比现代医保。更有漏泽园掩埋无人认领之骸骨,义冢之地,生者有养,死者有葬。
明王朝于此,亦思及百姓身后事。鉴于部分人逝后无嗣,祭祀久旷。名姓湮灭,祀典沉寂。魂魄未散,哀号不绝。每逢佳节,无人祭奠。悲哉可叹。遂行“祭厉”之礼,于清明、中元、寒衣三节,令官祭无祀鬼神。使民生有所养,死有所安,亡有所祭。孟子曰:“养生送死无憾,王道之始。”此皆彰显天子仁德,仁政之体现。虽皇帝未亲临,然官员奉旨行事,亦无懈可击。
祭炼无祀孤魂的功德
昔日各宫观于每年重大祭祀佳节,举办度亡法会之际,亦设“本境无祀孤魂之位”。邀四方上下、五音男女、无祀孤魂等众,共赴法会,品甘露法食。此功德无量。《太极祭炼内法》载:“久行祭炼,现世延寿获福,未来可成南宫真仙,功行更高者,更胜于此。然切不可将祭炼视为功德,怀此心思反招罪愆。”常行祭炼,可延寿增福,未来有望得道成仙。此祭炼多指超度孤魂野鬼,而超度特定亡灵则称“黄箓”。祭炼多为单场法事,黄箓斋则通常为连续数日之盛事。
在《灵宝经》问世之前,世间尚无度亡道场,唯有灵宝法与《度人经》。元始天尊在经中言及,枯骨得以重生。故而,葛仙翁在宝诰中提及“恩念普滋于苦爽”,正是基于此。葛仙翁曾言:“吾以祭炼得道。”意即,他因常行孤魂赈济、祭炼亡人之功,功德无量,方得道成仙。他又说:“有力者建善缘以荐拔之,罪轻者庶几有望,罪重者仅能减轻。”有能力者建道场超度祖先,罪业轻者或可超度,罪业重者则只能减轻。正如“千愆只念天尊号,万罪全消一卷经”所言,理想虽美,现实却残酷。故有善信询问:“之前已超度某某,是否还需再行?”或问:“为何某某未超度?”细思葛仙翁之言,或可有所领悟。
葛仙翁言:“若非普度众生,孤魂亡灵自无独出之机。是以此法施食,旨在唤起孝思,积阴德,广播慈悲,使先灵得以安息。”非普度众幽魂者,亡者无独出之力。施食之道,令孝念常存,阴功日积。慈悲心广布,先灵亦得超度。此功德,实为无量。

最新文章
最新文章

热门阅读
热门阅读
